期待艺术电影不再是“孤勇者”-环球快报
原标题:促进艺术影片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举办(引题)
期待艺术电影不再是“孤勇者”(主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为了拍出《脐带》这朵花,感觉我们公司都快办不下去了,对我们这种小体量的公司来说,拍这个项目,真的像一个‘自杀性’的选择。”日前,坏兔子影业创始人、演员姚晨在“艺术电影展·2023春华夏繁主题展映暨促进艺术影片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一语道破了艺术电影创作与生存的艰辛。
近年来,艺术电影得到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通往繁荣之路的过程也需要艰难跋涉,大部分艺术电影还是徘徊于票房的“边缘地带”。那么,如何提升电影生态环境,促成艺术电影持续升温,行成良性发展?业内人士提供了他们的思考与建议。
艺术电影已经不再是“小饼干”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认为,艺术电影的发展出现了可喜的发展趋势,艺术院线、艺术电影的屏幕都在增加,接受艺术电影的人和过去相比也越来越多,而这些都得益于电影行业的蛋糕大了,为艺术电影留出了更多空间,“原来的艺术电影可能只是小饼干,二三十万元的票房就觉得很不错,但现在已经有了过亿元的艺术电影。”
中国导演协会会长、“青葱计划”发起人李少红导演认为,“美国的商业电影热潮退去之后,中国电影让很多观众慢慢回到了现实。以‘青葱计划’为例,有35位青年导演达到了国家的100万元的扶持金,现在拍出来的电影已经有20部左右了,走进电影院有6部,最好的成绩是达到了两三千万元的票房。我自己认为是比较理想的,因为我们从投入产出比来讲,都没有非常高的成本,基本成本都是五六百万元,没有上千万元的。”
然而,虽然艺术片的总体趋势在上升,但尹鸿教授也指出,艺术电影仍然面临着很多的问题,“第一,并不是所有的艺术电影都具有同等的可能性,得到观众认可,需要很多的因素和条件;第二,中国的艺术影片的供给不充分,还不足以完全培养起观众看艺术电影的习惯。世界大部分的艺术电影院是靠全球的艺术电影来支撑的,但目前我们的艺术电影总体上来讲,优质的艺术电影的数量太少。”
创作者大多是孤军奋战
坏兔子影业近年来一直在扶持青年电影人,希望促进电影的类型多样化。在姚晨心中,好的艺术电影就是能够产生共情共振的电影,而《脐带》显然带给了她这种感觉,使得她义无反顾地走到了现在。2019年姚晨监制并主演的《送我上青云》算是一个成功的案例,由于题材具有一定的社会话题性,扩大了传播,最终以近3000万元的票房成绩收官,取得了收支的平衡。
而此次《脐带》的成本更低,坏兔子影业为它搭建了顶级的幕后团队——曹郁亲自担任摄影指导,姚晨监制、在现场兼任表演指导,获得第44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剪辑”的张一凡担任剪辑指导,声音指导、美术指导、造型指导也都是行业大咖。在后期的整个宣发过程中,中影也在不遗余力帮忙做所有的宣传、发行……有如此优秀和纯粹的创作者的保驾护航,电影取得了很好的口碑,但是,票房却只有150多万元,“我们也没有对它有过高的预期,但是确实没有想过会这么惨。”
田波导演也用“惨淡”形容自己执导的传记片《柳青》,“我想用这部电影展开陕西关中地区的农村生活画卷,力争让观众看到一位交织着家国情怀与追梦决心的伟大人民作家形象,拍出史诗的感觉,但历经六年终于上映,票房‘沦陷’了,没有办法。”
对此,尹鸿认为,目前大多数的艺术电影创作还是在做“孤勇者”,每个环节都在孤军奋战。虽然有艺术院线的联盟在解决终端放映的问题,但未来还需要很多联盟,“投资联盟、出品联盟、推广联盟、发行联盟,这样才能集中起更多的力量,为艺术片的繁荣发挥更大作用。”
艺术电影应该达到“适销对路”
姚晨和田波作为一线创作者提出的问题,也让人去思考艺术电影是否要以票房为衡量?是否应该得到特殊的保护?
中影股份北京电影制片分公司副经理陶鹃瑜更愿意拿“好电影”作为标准,而不是刻意区分艺术片还是商业片,“中影股份每年出品的影片有自己原创开发的,也有对外参与投资的,差不多每年20部到30部,我们没有把这两个品类做特别严格的区分,标准就是优秀的电影,考虑的维度也并不仅仅是票房,还有这个电影本身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李少红则结合自己在法国做电影的经历指出,法国电影是由市场来进行文化类型化的区分,“在巴黎,影院的划分很细,在主要的商业街区上,最重要的就是两类影片,一是好莱坞的英语的类型片,二是法语的类型片,类似于咱们所说的商业片。另外则是有法国色彩的影院。在商业区后面的街区,会有一些电影院,这类电影院叫做外国语的电影院,实际上就是有一些不同文化、不同国家的电影在这种地方放映,法国的电影文化中心支持的也是这类电影院,他们会计算这类影院一年能够放多少影片,活下来需要多少资金。同时,这类影院培育起来的观众还是很多的,大家不会去用好莱坞大片的票房与这样的影片的票房做对比。”
而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也在积极推进。但是,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总负责人孙向辉透露,全国艺联所面临的困难,是很多优秀的艺术电影目前“不甘心”在艺联放,“现在的状态是,我们的艺术电影适销不对路,我希望如果某部电影不是一个全线的商业片,是不是可以与艺联来合作,形成一种长久的共情。”
积极扶植新生力量 依然充满信心
业内人士在研讨会上表示,经过疫情三年,中国电影市场的市场环境、行业规则、内容制作、合作模式都已发生巨大变化,但是中国电影人从未放弃探索之路,电影行业正在变得更加理性。
姚晨表示,要好好地复盘和反思《脐带》,“电影生态能更加好起来,需要各个层面的支持和电影人共同的努力。”而尹鸿则鼓励姚晨道:“《脐带》这样的制作过程体现出了艺术精神和艺术勇气,中国电影的发展需要这种新生力量的成长。”
田波导演则表示,尽管《柳青》票房受挫,但是自己仍然充满信心,“我的第二部作品依然是人物传记。”
李少红导演认为,尽管有些艺术作品口碑不俗、缺少票房,但口碑其实也是可以量化的,“它是未来的价值、未来的数据,会为创作者带来新的机遇。”李少红说:“‘青葱计划’就是在给未来电影输送导演人才,首先有创造力、有艺术的水准,还有它的专业性技术能力,这三点是我们始终坚持的。我们的着重点是在于给青年导演创造第一部影片的机会,然后,选拔一些有潜力的青年导演,能够走上导演的这条道路。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是政府拿出了培养基金、扶持基金,投了这些青年导演的潜力股,以此扶持他们。而年轻导演的成长需要过程和时间,可能是要通过两三部才能够交出满意的成绩。”
陶鹃瑜表示,中影股份期待在未来3至5年的时间内,推出30至50部中小成本的电影,为整个中国电影行业培养新的创作力量。